-
肺炎克雷伯菌對實驗用鼠的危害與檢測
發布時間: 2025-06-25 點擊次數: 52次肺炎克雷伯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常成對或短鏈狀排列,具有肥厚莢膜,通常無鞭毛,無動力,但有菌毛,目前已發現超過80種不同的K抗原血清型和O抗原血清型。毒力因子包括:莢膜多糖、脂多糖、菌毛、外膜蛋白、毒素(部分高毒力株可能產生如腸毒素、細胞毒素)。
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多重耐藥性、廣泛耐藥性甚至接近全耐藥性:
主要耐藥機制:生成β-內酰胺酶、AmpC酶、氨基糖苷類修飾酶等酶抑制抗生素;通過氟喹諾酮類靶位改變和外排泵、脂多糖修飾等方式耐受抗生素。
耐藥基因傳播:耐藥基因常位于質粒、轉座子、整合子等可移動遺傳元件上,極易在同種或不同種細菌間水平傳播。
肺炎克雷伯菌可通過腹腔、呼吸道等途徑感染小鼠,導致敗血癥和多器官衰竭。與其他應激源產生協同危害,對實驗研究造成干擾:炎癥指標異常、體質量下降與行為異常、病理改變混淆實驗結果,毒理學、免疫學等科研實驗無法正常進行。
根據中國國標GB14922-2022《實驗動物微生物、寄生蟲學等級及監測》肺炎克雷伯菌是SPF級大小鼠必須排除的病原體。
檢測國家標準:GB/T 14926.13-2001
該標準是實驗動物肺炎克雷伯菌檢測的基礎規范,適用于小鼠、大鼠的檢測。
檢測原理
基于細菌的培養特性、形態學和生化反應。
檢測流程
操作步驟:樣本接種DHL瓊脂→36℃培養18-24小時→挑取可疑菌落(粘液狀)→生化鑒定
分離培養:使用 DHL瓊脂作為選擇性培養基,肺炎克雷伯菌形成淡粉色光滑濕潤的粘液狀菌落,接種針可拉出較長的絲。
生化鑒定:二乙酰+、硝酸鹽還原+、甲基紅-、枸櫞酸鹽利用試驗+、丙二酸鹽+、尿素酶試驗+、賴氨酸脫羧酶+、鳥氨酸脫羧酶-、靛基質-、半固體動力-。(+表示陽性,-表示陽性)
分子生物學檢測(qPCR)
除國標外,分子生物學檢測(qPCR)提升了檢測效率和準確性:實驗時間≤6小時,靈敏度高,操作步驟簡單,適用于大規模篩查,如中南大學病原體檢測項目將其納入招標范圍。今年新招標文件(如中南大學2025年項目)顯示,分子檢測方法已逐步納入國標補充體系,被科研院校接受使用。
目前在用的翼和病原菌檢測試劑盒能夠很好的檢測肺炎克雷伯菌在內的多種病原微生物,符合實驗室的要求,使用的Biowing®Common Bacteria Primer&Probe能夠匹配到目標病原微生物的DNA。
- 下一篇:實驗動物隱形殺手——仙臺病毒
- 上一篇:高分辨染色體核型分析,助力生命探索新高度